工商銀行國際并購解密》》》公關公司《《《
本報記者 劉飛 北京報道
波蘭當地時間2012年11月22日,中國工商銀行華沙分行在波蘭首都華沙正式宣布對外營業,今年4月,工商銀行已獲得波蘭金融監管機構頒發的金融業務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成為第一家獲準在波蘭營業的中資銀行。
工行一小步,中國銀行業一大步。業內人士如是評價。2008年后中資銀行海外并購鮮有新作,工行的動作讓業界側目:39%的境外機構資產和利潤年復合增長率、歷史上進行的11次收購,沒有一起是失敗的。
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與近來國內外有些機構出手抄底歐美金融機構股權的不順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引起了一直在探索中國金融國際化發展模式和路徑的許多專家和學者的關注。走出去仍將是中國銀行業未來十年的重大主題。
危中之機
目前,工行已建成覆蓋35個國家和地區、由270家境外機構組成的牌照完備、運營高效、服務優良的全球網絡。這一海外機構建設的跨越式發展,被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歸功于抓住危中之機。
面對二次抄底的契機,工行也開始著手推進國際化戰略,圍繞著未來將海外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0%這一目標,境外收購和設立分支機構齊頭并進。
當深陷金融危機的歐美銀行緩慢去杠桿化時,那些認為資產價格已處于低谷,借此抄底或布局全球的中資金融機構,難免沖動大于理性。無論是中投對摩根士丹利的兩筆投資還是平安投資富通造成的巨額浮虧,抑或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收購美國聯合銀行,都在警示中國銀行業,抄底并不是那么簡單。
并購時機的選擇是重中之重。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銀行業的合伙人表示,要考慮價格與風險是否能達到合理水平,在并購的過程中,定價在不同市場條件下變化很大。一般情況下,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并購比較好,但也存在較大的估值風險。這對并購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海外化之路可謂步步驚心。一度中資銀行的海外收購沸沸揚揚,2008年后鮮有新作。工行實屬例外,在危機重重中,是什么力量與戰略促使工商銀行繼續國際收購之路?
一對一談判
就對外擴張來說,一般情況下中資銀行都需走幾步過程。上述合伙人認為,第一,自力更生,申請當地銀行牌照,從零做起,這樣做的戰略意義是為了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布點為目標;第二,在海外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有很好的合作伙伴的基礎上,契合銀行自身發展的戰略時機,抓住海外收購的機會。
投行每天都來敲門,每個分行也有需求報至總行。接近工行高層的業內人士透露,總行都會做很嚴格的審核和審查,到底哪個和總行全行的發展戰略是否相符合。諸如,為什么要收購、收購的好處在哪兒,不單對分行的好處、對總行的好處,甚至不單是價格、收購的流程,競爭都會成為考慮目標。
談及銀行業海外并購戰略定位的把控要點,在上述合伙人看來,考慮的因素非常多。第一是地域,到底選擇發展中國家還是成熟的發達國家;第二是資產,到底是買比較傳統的零售業還是新興的證券、投行;第三是考慮監管的要求,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對收購限制比例不同。
在金融并購中,監管的審批是雙方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控股比例上,各國監管層有著自己的考量。一位負責金融業并購的人員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就要求,在并購前就做好一切的準備。
按照風險可控制、成本可接受和機構可整合的原則穩步開展對中小型銀行的收購與整合。在姜建清眼中,工行的收購策略有著鮮明的特色,注重和中國有緊密貿易往來的地區,收購對象通常為本土小規模銀行,交易伙伴也多是有合作的。
縱觀工行11筆成功收購發現,標的物的大小合適,管理層的交流、契合度,行業地方業務是否互補,地理上,業務條線上,這是工行明確的目標。上述業內人士透露,但不能控股,是不會碰的。
有人把這比作雙方的一見鐘情,猶如人類的感情世界中,在一對一的世界里,往往會有個排他性。工行的一對一談判猶如是也有一個排他期。這樣在預留出的一年的排他期內,就可以順利走完監管審批。此外,相比競爭性的收購,一對一的談判空間會很大,最后往往會拿到合理的談判價格。
我們不做財務投資。在姜建清眼中,工行的海外發展是戰略性的,更傾向于控股并經營管理被并購的金融機構。在已經發生的11次并購中,除了南非標準銀行未控股外,工行其余的收購均以控股形式完成收購。
國際化任重道遠
盡管在各種排名中,工建農中四大行已經位列全球市值最大銀行之列,但從某種意義來講,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的國際性銀行。
2011年數據顯示,中國銀行23.4%的資產來自海外,其中主要是來自于香港。其他幾家大銀行的海外資產都不超過10%,其中工行4.28%、建行3.61%,而農行僅有1.33%。上述比例遠低于匯豐、花旗等歐美主要銀行。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談及未來10年的中國銀行業時表示,我國大型商業銀行要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風險管控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境外資產和利潤的比重,真正實現從大變強。
單純的布點和小規模收購不足以真正變成一個國際性銀行。上述合伙人認為,想在3到5年內,中國的銀行業海外資產增長從3%、5%布點到10%,市場有個預測,需要經過5到10年的時間。
但對于逐漸熟悉國際資本市場的中資銀行而言,并購并不是鋪滿玫瑰的花園,在并購的海外戰場中,中國的大型銀行并購試水仍需像小馬過河般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