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業不應受到釣魚島事件的“傷害”》》》公關公司《《《
在連續停產后,包括索尼、佳能在內的在華日企的部分工廠陸續恢復生產。聽到這個消息,令人高興。
因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引發的中日關系緊張,已對中日兩國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中日兩國企業如何相處?中日社會彼此是否能承受得起經濟戰的代價?中國人應當怎樣認識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句話?這些問題值得認真分析。
近期,我國有相當多民眾在愛國情懷影響下,積極參與保釣運動,并把活動范圍擴大到抵制日貨,日本也有抵制中國貨的言辭和舉動。這種不斷升級的沖突局面令人擔心。
作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日本的經濟貿易往來較為頻繁。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3400億美元。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繁榮帶來兩國政府乃至企業多贏局面,但是一旦發生經貿對峙、互打經濟牌,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中日兩國企業,最后這場戰役將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日本大部分企業利潤來源于中國市場,日本對華貿易40%的依賴,主要集中在農產品、服裝鞋帽、資源類原材料方面,高附加值的比重并不高。中國對日本貿易20%的依賴,比重雖然低,但日方占據的都是核心配件和高端物流管理等領域。中國出口日本的產品中,中低端產品比例較大。而這些中低端產品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有韓國、東盟國家等數個競爭者,這對中國的對外出口構成了威脅。
如果中日兩國爆發貿易戰,日本產品將暫時無法替代,將對中國關聯企業受到影響。比如高鐵項目中需要的高級鋼板,包括國產汽車里面需要的特許鋼、高級鋼,都需要日本提供原材料。前不久日本地震的時候,日本的高端電子產品產業鏈停運了,這些零部件進不來,我國企業受的影響非常直接。
從投資角度看,日本承受不起扔下3萬多家在華企業另尋投資熱土的失敗。而對我國而言,在華的幾萬家日企雇傭了超過1000萬人就業,給我國年納稅額達到近700億元,日本企業大撤離則意味著數萬家為日企配套的生產和服務型企業將倒閉。
而最讓我們傷不起的是,日本企業撤資的負面示范效應一旦與美歐經濟減速、跨國外資撤離疊加,加上美歐因為實業再造已露出征兆的尖端企業回流本土,將使我國吸引外資面臨更為嚴峻的局面。大量外資將轉移到中國鄰近國家。日企在印度、俄羅斯和東南亞等擁有一些可用以替代中國工廠的條件。
按照中日貿易現狀,如果任何一方決定采取經濟手段反制對方,那么這將對雙方的經濟走勢都構成影響。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在中日這場經濟博弈中將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有句古語叫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我們要看到,中日沖突的背景后面還站著一個偷著樂的美國漁翁。兩個制造業大國之間的沖突,很可能成為美國經濟的巨大機遇。從實力此消彼長的角度分析,美國將成為中日之間發展沖突的戰略受益者。
任何爭端的背后都是經濟利益在主導和驅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時點爆發的釣魚島之爭,名為領土之爭,實為美國主導的經濟之戰,名為中日之爭,實為美中之爭。在我們熱情澎湃去反日護島時,美國對于中國的經濟戰早已無聲無息地打響。
冷靜客觀地將中日付諸經濟戰的利弊作一分析,相信我們能夠形成共識:領土之爭應用外交方法解決,不應轉化為經濟戰爭,中日兩國企業不應成為釣魚島事件的被犧牲者,日本不應該成為美國經濟圖謀的被利用者。